close

湖北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過去的五年很不平凡。回首共同走過的歷程,腳步中留下許多難忘的印記。黨的十八大召開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開啟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新征程;省第十次黨代會作出“五個湖北”建設戰略部署,把跨越式發展寫在“十二五”發展的旗幟上。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堅強領導下,全省人民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和經濟下行壓力中,克難奮進,穩步前行,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總量跨越、質效提升、位次前移”的競進態勢,勝利完成“十二五”主要目標任務,為“十三五”發展打下瞭堅實基礎。

——綜合實力大跨越。地區生產總值先後跨上2萬億、逼近3萬億,年均增長10.7%,在全國的位次由第11位上升到第8位,實現5年前進3位的重大突破;人均GDP達8000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區行列;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先後邁過2千億、3千億兩個大臺階,由全國第20位上升到第9位。

——經濟韌性大增強。三次產業結構加快向更優形態演進;千億元以上產業由7個增加到17個,五大支柱產業加快向萬億元邁進;武漢進入GDP萬億元俱樂部,宜昌、襄陽雙雙超過3300億元,過千億元的市由3個增加到10個;新的增長動力加快孕育生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蓬勃發展,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萬億元,居中部第1位。

——發展條件大改善。交通樞紐地位鞏固拓展,鐵路、高速公路、高等級航道營運裡程大幅增加,貫通全國全省的骨幹網基本形成,全省兩萬多個行政村開通客車;大通道、大平臺、大通關建設實現突破,“漢新歐”“鄂滿俄”國際貨運班列常態化運營,武漢連接四大洲的國際客運航線達到39條,國際交流、交往、交融更加便捷,貿易便利化條件顯著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對內對外開放的環境日臻完善。

——民生福祉大提升。新增城鎮就業五年累計超過40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達到1119.43萬人;353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2%和13.2%,達到27051元和11844元,農民人均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深入實施,“五個湖北”建設全面推進,各方面業績亮點紛呈。如果說,我們曾經為湖北的昨天有過無數次自豪和驕傲,今天,我們更有理由堅信,一個實力更強、結構更優、質量更好、後勁更足、充滿生機活力的湖北,正以前所未有的底氣和信心,站上瞭歷史的新起點!

五年來,我們主要做瞭以下工作:

一是以穩增長來穩大局,著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江中遊城市群等重大戰略機遇和政策機遇,一批重大事項和工程納入國傢項目建設,五年共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84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10.4萬億元,年均增長21.9%,總量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多。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竣工;宜萬鐵路、漢宜鐵路、石武高鐵以及武漢至咸寧、黃岡、黃石城際鐵路建成運營;神農架機場通航,武當山機場試航,天河機場三期主體工程即將封頂;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漢十、蒙華鐵路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80萬噸乙烯、聯想武漢基地、上汽通用武漢基地、東風商用車8萬輛重卡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陸續投產並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提升消費的拉動作用。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978億元,居全國第6位。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實施“企業直通車”、重點項目“綠色通道”“一企一策”等服務制度,加強政銀企對接,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縣域經濟發展調度資金,緩解企業融資困難。落實企業減稅降費政策,減少涉企收費項目145項,“營改增”和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減輕企業稅收負擔84億元。

二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著力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糧食實現“十二連增”,總產超540億斤,創歷史最高記錄。淡水水產品、油菜籽產量穩居全國第一。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5%,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16.4萬傢。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過萬億,居全國第5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全國前列。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實施“兩計劃一工程”和“四六十”行動方案,推進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工業總產值先後突破3萬億、4萬億;五年累計完成工業項目及技改投資超過4.5萬億元,增速居全國第6位;新增規上工業企業7000傢左右。建築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由全國第9位進至第3位。全面實施質量興省戰略,全省名牌產品產值突破6000億元。加快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27萬億元,年均增長10.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第二產業。旅遊總收入達到4250億元,年均增長13.2%。金融、物流發展有新的突破。節能減排成效顯著,提前一年完成淘汰落後產能和“五小”企業關停任務,單位GDP能耗五年累計下降22%左右,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20%,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全面完成國傢下達的減排任務。

三是以改革開放釋放新紅利,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下好簡政放權“先手棋”,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五年累計取消、下放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874項,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投資項目聯合審批平臺建成運行。投資核準目錄、政府定價目錄分別削減55%和71.7%。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精簡行政職權1397項。推進“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激發創業活力。市場主體總戶數達到412.8萬傢,居全國第五、中部第一。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學習上海自貿區經驗,分批實施185項改革創新事項。投資、財稅、價格等領域改革步伐加快,國有企業、農村改革取得新進展。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成為全國首個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發展,境內上市企業87傢,“新三板”掛牌企業203傢,“四板”掛牌企業802傢。創新支持產業發展方式,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帶來新的發展活力。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武漢入列全國綜合創新改革試驗區,武漢、襄陽、宜昌獲批建設國傢創新型試點城市。出臺“科技十條”“黃金十條”“創業十條”“新九條”等支持創新創業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300傢,增加值突破5000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3件,比“十一五”末增長近4倍。首款自主研發並量產的北鬥40納米定位芯片取得技術性突破。國傢級開發區由7傢增加到14傢,國傢級高新區由3傢增加到7傢。對外開放取得積極進展。進出口年均總量實現翻番,2015年出口增速居全國第三、中部第一。“走出去”企業數量增多,來鄂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由87傢增加到241傢。

四是以“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為統領,著力形成協調發展多點支撐新格局。加快實施“兩圈兩帶”戰略和“一主兩副”中心城市帶動戰略。武漢城市圈圈域一體化加快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十大旅遊區、十二大重點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一主兩副”帶動作用增強,各市州競相發展。縣域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達到60%,大冶、宜都躋身“全國百強”。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城鎮化率達到56.85%,年均提高1.43個百分點;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90%和96%;農村安全飲水人口普及率達96%以上。啟動實施主體功能區、生態省建設等重大規劃,加快推進“綠滿荊楚”行動,森林覆蓋率達到41.2%。十堰、宜昌、黃石、荊州先後被列入國傢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咸寧成功申報國傢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荊門、潛江、枝江被列入國傢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神農架納入國傢公園體制試點,黃石、潛江、大冶、鐘祥、松滋等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加快推進,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再生資源基地加快建設,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五是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增加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供給。民生及社會事業支出占一般公共財政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制度全覆蓋,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升。五項社會保險參保4954萬人次。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7%,率先實現全省同步建立居民大病保險制度。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十一連增”。全面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償機制。開展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全省300萬移民受益。全面建立城鄉社會救助制度,養老事業加快發展。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93萬套、農村危房改造56.2萬戶,實施各類棚戶區改造128萬戶。統籌推進各類教育改革發展,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顯著提高。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醫療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初步建立基本藥物制度,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現全覆蓋,人均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成倍提高。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基層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普遍加強。成功舉辦第十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第六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和第二屆中國歌劇節等大型活動,建成湖北省圖書館等一批標志性文化工程。恩施唐崖土司城成功申遺。我省體育健兒在倫敦奧運會等重大國際比賽上取得優異成績,湖北省第十四屆運動會成果豐碩。WTA網球公開賽、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落戶湖北。

六是以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為重點,著力推進和諧湖北建設。認真執行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並向其報告工作,主動與省政協協商討論重大事項,自覺接受監督。五年共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3106件,省政協委員提案3728件。制定省政府規章44件,修改省政府規章28件,廢止或宣佈失效省政府規章32件。健全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傢咨詢、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規范重大行政決策事項范圍、程序以及責任追究辦法。密切聯系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加強,村(居)委會換屆平穩推行,村(居)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多層次精神文明創建取得新成果,宜昌、武漢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全面實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規劃,深入推進法治湖北建設。創新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創建平安湖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2015年考評位居全國第二。在全國率先依法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及時就地解決信訪問題。加強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年來,我們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持續改進工作作風,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開展“三萬”“治庸問責”“三抓一促”“電視問政”“行風政風評議”等活動,加大履職盡責督查工作力度,紮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動作風建設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全面落實政府黨組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旗幟鮮明反腐倡廉。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省委六條意見,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加強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強化效能監察和審計監督,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

國防動員、國防工業、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雙擁、優撫安置等工作進一步加強。依法加強民族、宗教事務管理。援疆、援藏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統計、科協、僑聯、保密、檔案、氣象、地震、參住宅化糞池清理事、國土、文史、方志、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駐外機構、社會科學事業、慈善事業、政策咨詢、殘疾人事業、公共資源交易、婦女兒童事業、機關事務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

剛剛過去的2015年,面對少有的復雜嚴峻形勢,我們以積極主動作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統籌推進“穩促調惠防”各項工作,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的良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達到29550.19億元,增長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3%,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7.1%,外貿出口增長11%,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2.9%,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8%、9.2%。城鎮新增就業86.63萬人。實現1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1.5%。成功舉辦中博會、華創會、楚商大會、央企對接、湖北·武漢臺灣周、鄂港澳粵經貿洽談等重大活動,簽約協議金額超2萬億元,彰顯瞭湖北發展的強勁氣場。“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的救援和善後工作,展示瞭“小城大愛”的時代風貌和湖北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我們在攻堅克難、砥礪奮進中一步步走來,譜寫瞭湖北實現“彎道超越”、加快振興崛起的新篇章。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正確領導,全省人民團結拼搏、共同努力的結果;是歷屆省委、省政府打下良好基礎和省人大、省政協監督支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鄂部隊、武警部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大力支持的結果。這裡,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幹部群眾,向所有關心和支持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海內外人士,向在荊楚大地不懈奮鬥的創新創業者,表示衷台中通水管心的感謝!

五年的艱難歷程,我們深刻體會到,推動湖北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原則。一是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戰略定力,咬定發展不松勁、不泄氣,始終堅持“競進”作為,用“1.5系數”的姿態謀劃湖北發展,著力推進做大總量與做優質量雙提升,在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中展現湖北新作為。二是必須堅持用先進理念引領發展,結合湖北實際,把“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步到位”“三維綱要”“產業第一、企業傢老大”“精神經濟學”等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之中,著力在調結構、轉方式上下功夫、出實招,不斷增強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在區域行業分化中把握發展的主動權。三是必須堅持打基礎與管長遠相結合,既立足實際抓好當前工作,著力應對經濟下行,解決經濟發展的突出困難和問題,鞏固湖北“高於全國、中部靠前”的勢頭;又著眼未來,科學謀劃事關湖北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重大事項,積蓄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發展後勁。四是必須堅持以改革促創新、促發展,以政府簡政放權的有效作為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數效應,著力激發市場主體和全社會的創造力。五是必須堅持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把握好經濟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力度統一論”,不斷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把握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一屆接著一屆幹;把握好既要清廉,又要幹事的要求,建設團結戰鬥的領導班子,為全省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需求收縮與產能過剩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較普遍,“三角債”出現抬頭現象,部分地區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二是新舊增長動力接續不力。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明顯減少,投資資金不到位情況時有發生,在汽車、石化、鋼鐵台中洗水塔等傳統支柱產業拉動作用減弱的情況下,新興產業尚未形成足夠拉動力。三是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明顯的短板。創新能力不強、對外開放度不高、資源和環境約束趨緊、城鄉和地區發展不平衡、貧困人口數量多等相互交織。四是政府自身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少數政府工作人員回避困難和矛盾、不作為懶作為現象和不會作為並存,轉變作風、提升能力的任務艱巨。需要特別說明的是,2015年生產總值、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增速未達到預期目標。我們一定要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直面問題,承認不足,找準原因,主動改進。

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夢想的決勝階段,也是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關鍵時期。綜合研判,我省仍處在大有可為的黃金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準確把握湖北所處發展階段和歷史方位,集中智慧、集中精力把湖北的事情辦好,以更加積極的作為,贏得新一輪發展的主動。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省政府組織編制瞭《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請大會審議。

“十三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湖北實施,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省,堅持擴大開放,堅持黨的領導,切實遵循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總體要求,牢固確立“三維綱要”,堅持生態優先,深入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繼續秉持競進提質、升級增效,以質為帥、量質兼取的工作方針,全面推進“五個湖北”建設,加快推動“建成支點、走在前列”進程,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力爭在全國發展方陣中總量進位、質量升級,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今後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效發展,在結構優化、轉型提質的基礎上,全省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提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十個確保”目標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縣全部摘帽;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水、大氣、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主體功能區佈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依法治理水平全面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顯著增強,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實現上述目標任務,關鍵要牢牢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一)堅持目標導向,牢牢把握湖北“十三五”時期發展的戰略定位。省委十屆七次全會關於“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率先、進位、升級、奠基”四大發展目標。這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是發展目標、發展方式、發展路徑、發展擔當的集中體現,是湖北“十三五”發展的總基調、總定位,是必須確保實現的總任務。堅持這一目標導向,關鍵是要把思想和行動高度統一到省委的決策意圖上來:一是必須強化責任擔當,著眼於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履行重大使命。“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湖北的神聖使命,是我們肩負的重大責任。沒有總量的提升和進位,成不瞭支點;沒有提質增效升級,轉變發展方式不可能走到前列;沒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的工作成效,下一個百年的發展基礎就不牢固。我們必須堅持用做大總量與做優質量的雙提升來實現“十三五”的跨越式發展。二是必須強化機遇意識,著眼於激發湖北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巨大潛力。我省經濟發展的韌性好、潛力大、後勁足,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上升期、積蓄能量釋放期、綜合優勢轉化期、“四化”同步加速推進期,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開創“十三五”發展的新局面。發展總是在解決困難和矛盾中不斷向前的。越是區域分化、重新洗牌的時候,越是爭先進位、彎道超越的最佳時間窗口。我們要繼續乘勢而上,著力挖掘和激活湖北發展的內生潛力和活力,把黃金機遇期變成黃金發展期,推動湖北發展再上新臺階。三是必須順應民意,著眼於回應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加快振興崛起,是全省人民多年的夢想和夙願。隻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在全國發展格局中進位、實現更高要求和更高標準的升級發展,才能重塑湖北在全國應有的地位,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的新期待。四是必須突破難點,著眼於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我省貧困人口多,脫貧任務重,必須在工作上體現出更大的力度和作為。既要按照“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要求全面完成任務,又要以強烈的緊迫感提前完成任務,贏得全局工作的主動。五是必須堅持改革創新,著眼於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實現“四大目標”,根本靠改革創新,必須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戰略上打好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充分調動方方面面幹事創業的積極性,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二)堅持先進理念引領,牢牢把握湖北構建發展新優勢的著眼點和著力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既是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根本遵循,也是指導 “十三五”發展的核心和靈魂。我們必須立足新起點、新目標、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著眼揚長補短,更加註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大力度推進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發展勢能和動力,爭創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先行區、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示范區,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一是厚植創新發展的新優勢。經過“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我省GDP總量規模和人均GDP都達到瞭新的高度,在新起點上保持中高速發展的難度越來越大,依靠傳統優勢奮力趕超的空間越來越小,必須更加突出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人才第一支撐,推動發展由“後發趕超”向“先發引領”加快轉變。湖北最大的資源是人才資源,最大的潛力是創新潛力,完全有條件實現“先發引領”。我們務必通過加快構建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推動創新資源轉化,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源泉,使創新創業成為全社會的一種價值追求、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時代氣息,把創新創業落實到產業發展、結構優化、提擋升級、改善供給上,全面增強湖北科學發展的驅動力。二是厚植協調發展的新優勢。多年來,我們深入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兩圈兩帶”和“一主兩副”等重大戰略持續發力,為保持全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瞭重要支撐。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很突出。我們務必進一步豐富拓展“一元多層次”戰略格局,統籌推進“兩圈兩帶一群”“一主兩副多極”發展,更加註重加快長江中遊城市群建設,更加註重四大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更加註重“四化”同步發展,更加註重城鄉統籌發展,更加註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三是厚植綠色發展的新優勢。湖北作為生態大省,山水資源豐富,是祖國版圖上最具綠色發展條件的區域之一,既肩負“一庫清水北送”、保護長江中下遊生態的歷史重任,又面臨傳統工業比重大、節能減排任務重的壓力。我們務必樹牢和篤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綠色發展潛力轉化為巨大的綠色發展優勢,更加註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大力培育綠色增長點,更大力度發展綠色、環保、低碳經濟,大力推動生態旅遊、生態農業、健康養生、節能環保等產業加快發展,努力讓人民群眾喝上幹凈水、呼吸上清新空氣、吃上放心食品,實現環境與經濟和諧共生、發展與轉型協調共進。四是厚植開放發展的新優勢。湖北作為內陸省份,對外開放一直是塊短板。這些年,我省搶抓重大戰略機遇,加快對外開放軟硬件建設,加快融入經濟全球化步伐,國際上一批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進駐湖北發展,我省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走向海外,但與沿海相比、與湖北所處的歷史方位相比,開放度仍然較低,開放型經濟規模較小。我們要深入實施開放先導戰略,牢固樹立海納百川的開放理念,更大力度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著力暢通開放大通道,打造開放大平臺,推動開放大通關,不斷拓展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努力把湖北建成內陸開放的新高地,顯著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五是厚植共享發展的新優勢。近些年,我省堅持財力下移,重點用於發展社會事業和民生保障,有力地促進瞭民生福祉的改善,但離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四大片區等貧困人口生活還很困難,社會事業發展不足,廣大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業教保醫”中的突出問題還需要下大力解決。我們必須按照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的要求,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更加註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三)堅持重大工程和項目硬支撐,牢牢把握規劃實施的落腳點。規劃的作用不僅僅在引領,還要落到實處。必須圍繞增後勁、補短板、促平衡、上水平,強化工程和項目支撐。一是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快創新湖北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大力實施創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化載體建設等工程,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主導、政產學研用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入實施“千名創新人才計劃”“萬名創業人才計劃”和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金藍領”及“工匠”型人才開發培養工程,著力夯實培育催生新企業、開發推廣新產品、開辟拓展新市場的人才基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使我省在創新驅動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二是強化基礎設施支撐,打造區位新優勢。堅持適度超前、突出優勢、優化結構、完善體系的方針,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完善交通運輸體系,對外構建以武漢為中心的高鐵“米”字形骨幹網,對內形成城際鐵路區域網絡;加快新的“五縱四橫”綜合運輸通道建設,鞏固武漢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提升襄陽、宜昌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及一批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通達能力,推進基礎設施網絡化佈局、智能化管理、一體化服務,更好地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三是強化產業發展支撐,建設制造強省。大力實施工業強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智能制造、制造業國際化、服務型制造、企業傢培育等工程,著力推進十大產業重大項目包,加快先進制造業發展,加快形成2至3個產值過萬億的產業。深入推進服務業提速升級行動計劃,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基地。推進“智慧湖北”和“寬帶湖北”建設,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四是強化空間載體支撐,拓展發展新格局。以“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為引領,在繼續發揮“一主兩副”帶動作用的同時,重點推動3至5個經濟基礎較好、帶動能力強的地級市,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成為新興增長極,支持20至30個發展潛力大、承載能力強的縣市建設成為新的增長節點。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大力實施城市基礎設施提升、棚戶區改造、城鄉規劃體系與制度創新、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模式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等工程,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統籌推進農村交通、安全飲水、清潔能源、環境綜合整治等美麗鄉村建設重大工程,加快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五是強化民生改善支撐,補齊共享發展短板。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大力實施勞動者素質提升行動和各類人員就業促進工程,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大力實施基礎教育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教育信息化等工程,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著力促進教育公平。大力實施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婦幼健康和計生服務保障等提升工程,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進“健康湖北”建設。

各位代表,“十三五”大幕已經拉開。我們肩負新的歷史使命重新出發。前進道路可能艱難曲折,但前景十分光明。未來召喚我們堅毅前行,我們更要用踏實的腳步告訴未來,湖北人民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

三、2016年工作部署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首戰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須更加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自覺踐行“五大發展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抓手,認真落實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高度聚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集中精力打好殲滅戰,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城鎮新增就業7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全面完成國傢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過剩產能和房地產庫存明顯減少;企業成本上升和工業品價格下跌勢頭得到遏制,有效供給能力有所提高,財政金融風險有所釋放。

垂手可得不是湖北應有的狀態,跳起來摘桃子方顯追求。確定9%左右的預期目標,是體現中央對湖北的要求、與“十三五”規劃有機銜接、爭取發展主動的政治擔當。盡管我們面臨的形勢可能會更加嚴峻復雜,困難和挑戰更多,承受的壓力更大,但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隻要我們敢於迎難而上、競進不息,我們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按照中央和省委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部署,今年重點做好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優化需求結構的同時,重點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供給帶動需求擴展,以擴大有效需求助推供給升級,促進供給與需求有效對接,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強化創新驅動。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激勵機制為重點,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深入實施“科技企業創業與培育工程”“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和“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建設工程”,著力在光電子、3D打印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等15個重點產業領域,組織實施100個左右省級技術創新重大項目,重點推進1000項科技成果在省內轉化應用,進一步夯實創新驅動的產業基礎。著力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健全“人才+項目+平臺”的創新人才培養開發體系,強化人才第一支撐。推進創客大省建設。完善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配套措施,更大力度搭建大中小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五方協同”的眾創平臺,打造環大學城創新經濟圈,著力形成各類創新主體互促、民間草根與科技精英並肩、線上與線下互動的生動局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培育尊重知識、崇尚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營造人人皆可創新、創新惠及人人的社會氛圍,讓更多有意願有能力的創新者夢想成真。

優化消費供給。積極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以服務消費、信息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綠色消費、農村消費為重點,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落實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增加有效供給。實施“四大計劃”,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優化休假安排,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激發旅遊消費需求。支持可穿戴設備、智能傢居、數字媒體等市場前景廣闊的新興消費品加快發展。加大停車場和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落實新能源汽車稅收優惠政策,穩定汽車消費。積極化解房地產庫存,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有效釋放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統籌城鄉市場建設,推動農村流通網絡升級和城市商圈服務功能提升。發展“互聯網+流通”新模式,推進電商平臺、跨境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等建設,打造中部電子商務中心。深入推進黃石等國傢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支持發展消費信貸。加強質量監管,規范市場秩序,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

擴大有效投資。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杠桿撬動作用,引導和帶動社會投資,積極擴大有效供給。啟動一批“十三五”規劃重大項目。安排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省級資本金50億元和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資金20億元。加快建設東風雷諾乘用車、第六代低溫多晶矽等重大產業項目,加快推進漢十高鐵、鄭萬高鐵、京九客專黃岡段、蒙華鐵路、天河機場三期、長江中遊“645”深水航道整治、漢江樞紐及航道整治、三峽樞紐綜合運輸體系、武漢長江中遊航運中心等重大交通項目以及武嘉、宜張、宜來、武深等高速公路建設;爭取襄荊宜高速鐵路早日開工;加快建設寬帶普及提速、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楚天雲平臺、智能電網等重大信息基礎設施。抓好提請國務院支持的13個重大項目的工作銜接和推進落實,爭取國傢存儲器基地建設盡快啟動、武漢國傢航天產業基地、鄂州國際貨運機場獲批。繼續對接好國傢“7+4”工程包,編制好政府投資項目三年滾動投資計劃。完善支持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政策。運用特許經營、股權合作、財政補助、調整價格等政策,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繼續推廣和應用PPP等模式,推進招商引資,千方百計激活社會投資和民間投資。

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開展降本增效專項行動,千方百計降低企業制度性、人工、稅費、社會保險、財務、電力、物流等方面成本。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降低企業負債率和融資成本。深化價格改革,完善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清理規范中介服務,落實涉企收費清單制度,加強涉企收費專項督查。認真貫徹落實國傢下調全國燃煤發電上網電價等政策,推進輸配電價改革,加大電力直接交易試點,力爭全省直供電規模達300億千瓦時。完善“企業直通車”“綠色通道”“一企一策”等服務制度,深入開展“萬名幹部進萬企”活動,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加強對重點地區、行業、園區、企業監測調度服務,抓好重大增長點的協調服務。紮實抓好產業鏈上下遊對接、產學研對接以及勞動力培訓和用工對接,引導更多生產要素投向實體經濟領域。加大中小企業培育力度,全面放寬民間資本市場準入,為企業傢創新創業營造穩定可預期的良好環境,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發展。

(二)加快構建產業新體系,推進提質增效升級

深入貫徹落實《湖北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精準實施產業政策。

加快推進制造業優化升級。適應產業高端化、服務化、專業化、融合化的趨勢,全面落實“兩化”融合三年行動方案,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促進“互聯網+”在制造業領域的融合發展。實施智能制造等九大工程,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大產業領域實現突破發展,培育30個新興領域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打造100傢行業骨幹企業。加快實施“四六十”行動方案規劃的重大產業及項目,重點抓好一批投資過百億元、過十億元技術改造項目,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中高端躍升。深入實施質量強省戰略,推進制造業質量和品牌建設。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引導作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支持武漢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加快推進武漢、襄陽、孝感三個國傢級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支持隨州打造“中國專用汽車之都”。深入推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培育壯大軍民融合優勢產業和領軍企業,實現軍工經濟與地方經濟優勢互補、有效融合。

加快推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並重,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並舉,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實施服務業提速升級行動計劃、千億元培育工程、高技術服務業創新工程和“五個一百”工程。加快發展大數據產業。加快外包、會展、文化、體育、人力資源等產業發展。加快發展大物流產業,著力培育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支持基於互聯網的金融產品、服務、技術和平臺創新,大力促進民營銀行以及各類金融機構、金融業態的發展和聚集。突破性發展旅遊產業,力爭年內實現旅遊總收入4500億元。

大力化解過剩產能。堅持優化存量、做強增量、調減餘量,把資源要素從無效供給中釋放出來,向新興產業轉移,全面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更多利用市場機制化解過剩產能,在鋼鐵、汽車、水泥、化肥等傳統產業廣泛開展“互聯網+”行動,引導企業創新品種、提升品質、培育品牌,讓“老產業”煥發出“新活力”。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兼並重組,對不符合國傢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通過資產重組、產權轉讓、破產清算,實現“騰籠換鳥”。加快推進“僵屍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完善企業破產制度,盤活存量土地,妥善分流下崗職工。擴大國際產能合作,加快實施與國傢發改委協同推進的首批12個國際產能合作項目。

(三)深入推進改革開放,釋放發展新動能

以加強制度性供給為重點,認真落實《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條例》,精準務實推進各項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更大力度推進簡政放權。深入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健全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三個清單”制度,健全行政審批事中事後監管體系。清理和公開地區、部門、承擔公共服務職能的事業單位和中介機構公共服務目錄,並適時動態調整。繼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先照後證”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制度,加快註冊登記便利化,加快構建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制度,建立跨部門聯動響應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優化辦事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努力為企業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創新服務方式方法,完善“一站式”服務,推廣電子政務和網上辦事,探索運用大數據優化政府服務和監管,提高行政效能。

加快推進重點領域供給側改革。嚴格按照新預算法,健全政府預算體系。繼續推進省級財政部分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改革。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推進金融改革創新。繼續推進並聯核準制度,實行項目核準網上並聯辦理。認真實施《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專項方案》。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做大做強。大力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各類風險投資機構,鼓勵社會資本發起設立各類股權投資基金,支持股權眾籌、互聯網金融等健康發展。完善股票、債券等多層次資本要素市場,培育、推動更多優質後備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以及“新三板”“四板”上市融資,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加強全省擔保和再擔保體系建設。發展普惠金融和扶貧金融,著力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強化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對國有企業實行分類改革和監管。推進國有企業董事會等規范建設和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加快省級投融資平臺公司轉型發展,加強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建設。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積極參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斷激發民營經濟活力。

深化高水平雙向開放。深入實施開放先導戰略,積極組織企業開拓金磚國傢、“一帶一路”沿線國傢市場及新興市場。推動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和特色產業園。積極申報中國(湖北)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爭取國傢早日批準設立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加快建設襄陽、宜昌保稅物流中心。做大做強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推進汽車整車進口口岸申報工作,加快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建設,推動武漢水運口岸擴大開放。推進武漢和孝感臨空產業發展。繼續推進外貿主體培育“三項工程”。推動東湖綜合保稅區等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爭取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積極培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繼續辦好鄂港澳粵經貿洽談、湖北·武漢臺灣周等重大活動,進一步深化與港澳臺經貿交流合作。深化與長江經濟帶沿岸地區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區域通關一體化和檢驗檢疫一體化改革。加快建設電子口岸。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在基礎設施共建、產業發展共融、公共服務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取得新突破。加快荊州等國傢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發展。支持互聯網龍頭企業和高成長的上市公司在鄂建設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

(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民增收

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產品有效供給質量和水平。

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牢固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科教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認真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發展大田托管、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市場化服務,促進農業與旅遊、健康養老等深度融合,培育農村電商、農產品定制等“互聯網+”新業態,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加快發展品牌農業、特色農業、綠色優質農業和休閑農業,做大做強農業產業集群。加快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健全農產品質量全過程監管體系、現代農業推廣應用體系和農業服務體系,確保農產品安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抓好全省第三次農業普查工作。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田水利、國土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基本農田、荊江大堤綜合整治等重大工程建設;加快推進碾盤山水利水電樞紐、洪湖東分塊蓄滯洪區、漢江堤岸綜合整治、荊南四河綜合治理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強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小流域治理;完善農村公路網,打通斷頭路,加強循環路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安排10億元資金支持全省農村電網改造升級。

深化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初步建成全省統一聯網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紮實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重點抓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構建覆蓋城鄉房地一體的不動產登記體系、省級“四化同步”示范鄉鎮全域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和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壯大多元經營主體,積極培植種養大戶、傢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帶動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深入推進國有林場、農場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五)堅持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優化發展新格局

搶抓國傢新十年深入實施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機遇,加快形成區域多極動力、多極支撐新格局。

加快“兩圈兩帶一群”“一主兩副多極”建設。繼續推進武漢城市圈一體化發展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加強兩帶融合發展,積極爭取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傢戰略。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要求,加快形成“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長江中遊城市群建設在湖北貫通融合的新格局,共同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繼續支持武漢加快向國傢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邁進,加快推進三峽城市群、漢江城市群建設,支持襄陽、宜昌建設實力更強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其他市州加快發展。更大力度實施《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和其他“三大片區”扶貧規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五個統籌”,全面提升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推進城鄉規劃體系與制度創新,推動縣(市)多規合一。鼓勵支持各城市按照自身定位和“產城融合”的思路,實現錯位發展。抓好武漢、孝感、仙桃、宜城、松滋、宜都等新型城鎮化試點。支持天門建設四化同步發展示范區。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抓好電力、通信、給排水、供熱、煤氣等地下綜合管網建設和“海綿城市”建設,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150公裡、海綿城市示范區120平方公裡。加強智慧城市建設。抓好“美麗鄉村”和“荊楚派”民居特色建設示范,建設保留歷史記憶、傳統格局、山水風貌的美麗村鎮。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實居住證制度,實現100萬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繼續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安排縣域經濟發展調度資金300億元。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為依托,完善功能佈局,搭建服務平臺,突出重點項目扶持,提高要素聚集和產業承載能力,打造一批工業強縣。引導各地提升主導產業規模和實力,大力扶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發展。繼續實施分類指導和考核,促進縣域競相發展、特色發展、錯位發展。鼓勵支持鄉鎮經濟加快發展。積極推進縣域金融工程,繼續完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

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加快推進生態省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綠色發展之路。

深入推進“三大計劃”實施。強力推進實施“藍天工程”行動計劃。大氣污染導致的霧霾,已經深度影響到民眾的生活,危及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必須采取堅決果斷措施,主動作為,綜合施策,加強治理,確保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提高。認真落實《湖北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加快推進位於城市主城區的重污染企業環保搬遷或改造,嚴格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逐步提高清潔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全面加強建築工地揚塵污染控制、餐飲油煙治理,嚴格執行《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關於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決定》。更大力度實施“碧水工程”行動計劃。狠抓重要水源保護和主要流域污染防治,著力改善水環境質量。實行最嚴格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制度,安排轉移支付資金20億元,支持南水北調漢江中下遊市縣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支持梁子湖流域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加強水功能區和排污口監督管理,全面推進重大飲用水水源地周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加強長江、漢江、清江流域污染防治,全面開展湖泊水環境治理工作。抓緊實施“凈土工程”行動計劃,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復工作試點示范。全面開展城鄉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繼續開展“綠滿荊楚”行動,力爭完成三年計劃總任務的80%以上。認真辦好省首屆園林博覽會。

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抓緊實施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提升計劃和循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通過差別地價、能源限額核查等措施,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加快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深入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擴大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建立規范有序的區域排污權交易市場。嚴格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加強重點減排項目建設。啟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創建,推進土地綜合利用創新試點。深入開展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創建和綠色生態城區試點,加快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建設。在全社會倡導節電、節水、節能,推動形成全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費和生活方式。鼓勵綠色出行,加強軌道交通等大運量公共交通設施建設。

強化問責考核。嚴格落實新環保法,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水制度。完善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及問責制度,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嚴格環境執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對環境持續惡化的地方,堅決實行通報、約談、預警、限批、追責等措施。

(七)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民生優先,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強化政府兜底責任,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共享發展。

打好脫貧攻堅戰。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湖北省委省政府關於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定》,加大力度精準推進“四個一批”落實,力爭全年實現14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盡快出臺《湖北省“十三五”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規劃》和四個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認真組織實施精準扶貧和“六到農傢”工程。完成38萬貧困人口易地搬遷任務,提高220萬名農村低保和五保對象補助標準。認真做好恩施龍鳳鎮全國綜合扶貧改革試點。健全扶貧投入縣級整合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扶貧工作責任考核機制。完善激勵機制,加快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

積極促進就業。健全促進就業創業的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堅持以創業帶就業,強化創業扶持政策落地,搭建更多眾創空間、創業服務平臺,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創業就業,切實做好淘汰落後產能中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加強困難群體就業援助。繼續落實好援企穩崗、社保補貼、稅費減免等政策。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全面落實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全面落實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償政策。整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管理體制。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進中三角、長江經濟帶異地就醫醫保即時結算。推進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加強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殘疾人基本生活等兜底性制度。推進城鄉養老機構建設,健全居傢養老和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健全住房保障機制,推進以棚戶區改造為重點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大公租房、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力度,開工建設、貨幣化安置公租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41萬套(戶),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0萬戶。

全面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堅持教育優先,推進教育公平和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立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全面改造計劃”,完善傢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傢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加快培養社會需要的“工匠”型人才。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加強醫療衛生體系和服務能力建設,尤其是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加強傳染病、血吸蟲病等重大疾病綜合防治和職業病危害防治。大力實施留守老人、留守兒童關愛工程,全面落實兩孩政策。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協調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縣級“四館三場”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強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競技體育發展。加強“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創作,推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加快構建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抓好“七五”普法,大力培育法治信仰、契約精神、規則意識。強化國傢安全意識,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機制,增強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警處置能力。推動信訪工作回歸群眾工作本源和進入法治軌道。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加強法律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依法推進基層民主。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深化平安湖北建設,健全網格化、精細化、信息化、標準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防范、依法打擊暴恐、黃賭毒、邪教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強網絡監管,發展和規范網絡空間。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的思想,堅持“隱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隱患整改機制,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全面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切實保障老百姓的食品安全、用藥安全、生命安全。

進一步深化國防教育和民兵預備役體制改革,深入開展雙擁共建,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努力為駐鄂部隊、武警部隊調整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條件。認真執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法規。進一步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四、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實現“十三五”和今年的奮鬥目標,各級政府責任重大。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傢《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按照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總目標,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打造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推進依法行政。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恪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等依法行政基本要求,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全面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健全行政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開展協商民主,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和建議,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重視發揮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的作用。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加強合法性審查,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完善政府立法體制機制,提高政府立法質量。認真執行《湖北省行政權力清單管理辦法》,規范行政權力運行。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健全行政執法人員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統一的行政執法信息平臺,完善網上執法辦案及信息查詢系統。加強行政復議工作。落實憲法宣誓制度,完善國傢工作人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制度。

強化責任擔當。落實發展主體責任,嚴格績效管理,健全與“五大發展理念”相一致的目標考核獎懲評價體系。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市場思維、互聯網思維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探索建立重大政策落實第三方評估制度。建立合理的“容錯”機制,鼓勵大膽幹事、競進作為。建立健全正向激勵和整改問責的長效機制,認真落實《湖北省行政問責辦法》,完善履職盡責管理制度,加大履職盡責監察力度,提高履責效能,堅決糾正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等現象,堅決懲處失職、瀆職等行為,著力營造真抓實幹、狠抓落實的濃厚氛圍,為願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人提供更大舞臺。

加強廉政建設。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一崗雙責”,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省委六條意見,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鞏固深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深入踐行“三嚴三實”,持之以恒糾正“四風”。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認真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抓好對巡視反饋問題的整改落實,自覺養成在監督加強條件下開展工作的良好習慣。嚴格落實國務院“約法三章”,厲行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業。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推進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的審計監督全覆蓋。全面完成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推進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加大懲治腐敗力度,嚴肅查處各類腐敗案件。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新願景,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離我們如此接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科學發展如此緊迫,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擔當的份量如此沉甸,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發展的底氣和信心如此強大。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凝神聚力,同心同德,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務實的作風,銳意進取、紮實工作,為率先在中部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早日實現“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宏偉目標而不懈奮鬥!
arrow
arrow

    xhd935pv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